发挥关工委和“五老”作用
无烟原煤、块煤价格稳定。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促使我国煤炭采选业节能工作走向科学、系统、全面、持续的重要途径,也是必须的保证手段。国家认监委有关认证试点工作的文件发布后,认证中心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煤炭行业和煤炭生产企业的特点编制出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煤炭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规则》,积极申请承担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煤炭行业的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5月1日正式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资质,这标志着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在煤炭行业开始启动。
企业通过建立并运行该体系,可以规范能源管理工作,探索出能源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国在这方面与世界基本同步,于2009年4月由国家标准委颁布《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煤炭采选业是煤炭工业的主体。2010年5月4日下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组织和推荐下,联合信诚认证中心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认证机构,获得授权在煤炭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
煤炭行业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200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即成立了煤炭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重点煤炭企业都建立了工作体系,设立了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责任制和考核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始于2001年的丹麦,之后逐步在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推开,随后爱尔兰、英国、美国等也纷纷建立起各自国家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2009年山西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矿井数由2600座减至1053座,平均单井产量由3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
通过增加煤电就地转化、高效脱硫除尘、发展煤基燃料,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耗能排碳,最大限度降低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山西的生态环境,让荒山披上绿装,河道清水复流,还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些城市或因煤而兴,或先矿后市,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主要是:城市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足。先生产,后生活,是生产取向而非生活取向。
以煤、电、焦、冶产业为依托,既利用本省的投资需求,又利用本省的资源低成本市场,向产业的两头延伸,在重型装备、煤机制造、铁道装备、煤炭深精细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方面争创一流水平,形成更长的微笑曲线型工业产业链。工矿城市在建设之初,是作为生产基地建设的。
多数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这一指导思想长时间深度影响到城市建设规划。提高教育水平,挖掘人力资源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能源基地绿色转型。
有了山川秀美的山西,才会有生态优良的宜居城市。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地做好这一篇大文章。采取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创造环境和改革产权制度相结合,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十几年来山西大力实施节能工程、造林绿化工程、蓝天碧水工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初步见到了成效。
自然资源越挖越少,人力资源却是越挖越多。农民进了城,一要有事做,二要有房住,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无异于是贫困搬家,还会酿出新的社会问题。
如此巨额数量人口的生活转型,所涉及到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空前巨大,其复杂程度超出想象对将关闭的矿井实行股份制改革或者兼并的方式。
已经被勒令被关闭的煤矿,谁会天天去抽水,谁会天天去维护通风系统?宣威、富源两地的管理部门都这样说。对于富源来说,适宜建设年开采能力在15-30万吨的小矿井,只要安全问题能得到严格监管,既能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又能使大部分农民有收入。开办养殖业需要的青草,根据牛羊的喜好,即使到国外去买种子也要种。刘家德曾经有一个宏伟的36551计划,即要在3年时间中,将煤炭的生产能力提升到60万吨,其中精煤、焦炭达到50万吨,产值5个亿,利润1个亿。然而,就在他的宏伟蓝图还未正式实施时,他的采矿许可证被收掉了,矿井也从去年8月份正式停产,目前负债3000多万元,仍然养着一帮管理人员,希望某一天能让煤矿重新开业。各自为政、自己做好自己的事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宁愿选择大煤矿吃掉小煤矿,也不愿意对矿井、矿山进行合并重组。
他们的抱怨很多,担心政策风险,有些人静观其变,也有人就是在等待补偿后关闭或被兼并。在3000亩土地上栽种核桃树,在行间空地上种植青草,用于喂养牛、羊,大力发展养殖业,培养100户养殖户,着手构建牛羊肉、皮革加工厂。
照搬山西模式,好像有点难此次煤炭改革,其实就是一次对煤炭资源的整合,关闭小、散、乱煤矿,提高大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庆云村有10个煤矿,动员每个煤矿负责300亩土地的补助资金落实,每年向每亩土地补助500元,补助15年,到时候核桃树也就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了。
不论是富源还是宣威,其煤层都属于分布不规则、断层多、难以在地底连成一片的情况,因此无法建设大型煤矿,矿井也只能根据各片区的分布情况而定。在此次煤改中,积极转型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煤老板还是处于观望状态。
投资910万元的公路已经畅通无阻。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刘家德为村里做了不少事:投资3700万元的民族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盖之中。因为即使是年核定开采能力仅为两三万吨的煤矿,也至少有200人工作,每名矿工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村民可转变成矿工、员工,那么,老板该怎么转变呢?办了企业后,老板可摇身变成董事长、总经理,老板仍然是老板,只是不再是煤老板,而是众多实体经济的企业老总。
当然,这在山西能做到。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煤老板刘家德开办于1984年的煤矿,由于核定年产量只有4万吨,目前只能处于停产维修状态。云南产煤大县富源、宣威两地有两种煤改模式:让被关闭的煤矿周围那些临近煤矿出资补偿小煤矿。
比如组建集团化煤产品公司,虽然政府在倡导,部分煤老板也有此想法,但在富源、宣威却难以实施。刘家德本身就是煤老板,他的煤矿在村里,于1984年开始开采。
村里正在盖建小区,村民们仅需出资3万元,就可拥有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地下还蕴藏着四五百万吨煤炭,我现在如同猴子一样,捡了一块生姜,丢了觉得可惜,吃了又辣嘴。矿工的饮食、身体状况,要经过疾控部门检查。他的煤矿最红火的时候,工人曾经达到1500人。
完成民族文化示范村的配套工程。刘家德算了一笔账,仅是这笔钱,就可保证村民们有了生活费。
而刘家德不担心,因为他有自己的筹资方式。因为矿井一旦被封,矿井内的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地下水不能及时抽出,瓦斯不能及时排出,将来再进行开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回归农业,让村子大变样有煤炭资源,村民们仅需短暂的培训就可变成矿工上岗,青壮年矿工的月收入最低可达两三千元,假如资源枯竭后,这些人又该怎么办?这事好办。一前一后,刘家德损失了1000多万元。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